作品簡介:
莫紮特《A大調第二十九交響曲》完成于1774年4月6日,之後的十四年,莫紮特持續創作交響曲,他的題材變得更強而有力、處理方式更有自信、結構上拼湊的痕迹也全然消失;然而他再也不曾重現此曲的高貴華麗。《第二十九交響曲》的特色在于它結合了優雅、親密、強烈的表達方式,以及卓越的作曲技巧。此曲樂風較其他薩爾茨堡交響曲更具裝飾性,但意味深長的是,它也更具實質内涵。它的情感内涵并不容易确定,是此曲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莫紮特突破了傳統慣例的限制,将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呈現出來。
莫紮特《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MOZART: Symphony No.1 in Eb Major, K.16)作于1764-1765年,其在倫敦逗留期間,當時莫紮特不足9歲。這首交響曲顯然受了J. C. 巴赫急—慢—急3樂章形式影響,樂器編制爲弦樂五部與雙簧管2、圓号2。3個樂章分别爲:
1.很快的快闆,降E大調,以二段體爲基礎,2個主題以對比結構,而第一主題本身也以對照性的兩部分構成。經過短小的推移部,第二主題顯得活潑而諧谑,以屬調出現。後半部分從屬調始,第一主題再以降B大調、C小調出現兩次。回複主調後第二主題出現,以前半部同樣手法。
2.行闆,C小調,二段體,前半部和後半部分别反複。由雙簧管與圓号奏和聲,小提琴與中提琴在三連音符刻劃下,哀怨的主題曲由低音提琴表現。後半部小提琴與中提琴有暫時的分散和弦,圓号聲部呈現“朱庇特”音型。
3.急闆,降E大調.接近回旋曲式。
在倫敦譜寫的這部《降E大調第1交響曲 K.16》顯然很稚嫩,但對于一個八歲的創作者你還能要求更多嗎?即便在寫作過程中有許多借鑒、模仿甚至抄襲,并很可能得到父親相當多的幫助,但這首作品依然被認定爲是莫紮特在交響曲創作領域的初試啼聲。
莫紮特《第四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作品218》:
1775年10月間,莫紮特在完成了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七周後,又創作了這首協奏曲。盡管兩首協奏曲創作的時間如此靠近,但是莫紮特的創作手法卻與前大不相同。在這首協奏曲中,獨奏小提琴的個性更加突出,樂隊則更爲單純,第三協奏曲中的“對話”幾乎聽不到了。然而莫紮特風格依然,全曲散發出濃郁的法國芬芳。也許是第一樂章主題的緣故,這首協奏曲有時也被稱爲“軍隊”協奏曲。 第一樂章:D大調,快闆。奏鳴曲式。樂曲一開始,樂隊就以全奏展示出号角般的主題旋律,小提琴獨奏出現時再次在高音區奏出這一嘹亮的主題。有趣的是,當樂曲進行到再現部時,卻再也沒有出現這一主題旋律,這是莫紮特獨具匠心之處,它不僅給期待中的聽衆以驚訝和詫異,也使得音樂的進行更加緊湊。 第二樂章:A大調,如歌的行闆,旋律優美。随着柔美的旋律的出現,莫紮特音樂中特有的浪漫情趣露無疑。半音下行的旋律——這種在莫紮特的音樂語言中象征“哭泣”的情緒在整個樂章中進隐時現,樂曲多了一份傷感的情調。 第三樂章:D大調,回旋曲。快闆。每一個回旋曲主出現之前,都有一段輕典雅的引子,使回旋曲更加生活活潑。中間段落出現的插部——優雅的行闆,是法國式風笛舞曲節奏的變奏曲。由于它的加入,樂曲增添了美麗的色彩。
曲目
1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I. Alegro moderato
2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II. Andante
3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III. Minuetto
4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IV. Allegro con spirito
5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D Major, K. 218: I. Allegro
6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D Major, K. 218: II. Andante cantabile
7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D Major, K. 218: III. Rondeau, Andante grazioso – Allegro ma no troppo
8 Bassoon Concerto in B-Flat Major K. 191: I. Allegro
9 Bassoon Concerto in B-Flat Major K. 191: II. Andante ma Adagio
10 Bassoon Concerto in B-Flat Major K. 191: III. Rondeau. Tempo di Menuetto
11 Symphony No. 1 in E-Flat Major, K. 16: I. Andante molto
12 Symphony No. 1 in E-Flat Major, K. 16: II. Andante
13 Symphony No. 1 in E-Flat Major, K. 16: III. Presto
《降B大調巴松協奏曲(K.191)》是莫紮特唯一流傳于世的巴松協奏曲,也是他的第一部管樂協奏曲。莫紮特在1774年就創作了這部交響曲,這是莫紮特最早的兩部原作“雜類”協奏曲之一。根據西方音樂史學家的考證,至今沒有任何迹象表明莫紮特會演奏巴松,然而這部協奏曲卻是巴松作品中的典範,不僅巧妙地運用了巴松高中低音域的音色,是獨奏及其富有表現力,而且整首作品振奮輝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莫紮特的藝術修養。本曲分爲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闆,降B大調,奏鳴曲式。
以樂隊合奏快活的第一主題開始,具有當時協奏曲作品中長見的切分音特色,在雙簧管和圓号的引導下,第二主題以第一小提琴表現,然後是華麗的尾聲。 第二呈示部由獨奏大管悠然的演奏出第一主題,在突出了大管的技巧後,第一小提琴與大管以對話的方式來表現第二主題,發展部再次重點表現了大管的技巧。再現部大管部分以多姿多彩繼續擴大,第二主題由大管與小提琴互換角色複現,有一段華彩樂段。第一樂章顯示了這首曲子的陽光之處,帶有英雄的主題。
第二樂章:行闆,F大調,抒情地。
省略發展部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類似于格魯克《奧菲歐》中的詠歎調,先是以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優美的唱出,接着大管重複演奏。第二主題由大管演奏,加以雙簧管多彩的助奏。發展部被省略,經過c小調推移部,直接進入再現部。
第三樂章:回旋曲式,降B大調,小步舞曲速度。
是優雅風格的作品裏常見的小步舞曲終曲樂章。在樂隊的伴奏下,大管逐漸進入,在華彩樂段後,獨奏大管在弦樂的模仿輪唱之下,優雅的表現主題。其中,主題複現有多次的回旋曲式,回旋曲式主題采用二段體結構,是一種宮廷風味,舒緩寬廣的小步舞曲。 第一副主題以大管技巧化的快速音群爲中心,第二副主題轉爲g小調依然由大管演奏。最後終曲部分,以一段華麗的旋律激昂的結束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