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浮躁
歌手:王菲
流派:POP流行
語言:國語
唱片公司:Cinepoly Records Co. Ltd.
唱片類型:錄音室專輯
專輯簡介:
長久以來,對于流行歌手的界定無外乎“大衆創造偶像”的所謂市場催生觀點。認爲流行樂天皇的誕生,是适應聽衆導向的直接結果。但這并非涵蓋流行歌手全部内容的絕對評判。這一點在王菲身上體現得較爲突出。王菲作爲流行音樂界的抗鼎人物,她的音樂軌迹清晰可循,然而促使其成爲流行樂“女皇”的,并不是因循市場的常規結果,而是銳步潮流的領軍緣由。至少可以說,她模糊了“引導聽衆”與“被聽衆引導”之間的界限。這使得她的音樂先人一步,從而使得受衆成爲一種歌者的主動。這一點對于一個流行歌者而言,意義重大。
以《十萬個爲什麽》—《胡思亂想》—《DI-DAR》締造華語樂壇另類潮流的王菲在96年的國語專輯《浮躁》中徹底完成了根源搖滾與英式搖滾的結合與蛻變。專輯對于中文流行歌曲既定模式的颠覆,對專輯整體概念的堅持使之界碑意義明顯,甫一推出,即受業界肯定,好評如潮。
這張打着面向國際旗号的原創國語專輯《浮躁》與以往王菲專輯龐雜的幕後創作不同,極力精簡創作制作人員。張亞東第一次成功監制王菲全輯作品,窦唯+張亞東+王菲+COCTEAUTWINS的創作模式成功締結了一個王菲時代的颠峰。專輯以王菲自主自在的狀态作爲專輯主導概念,除去兩手作品假手他人,一首純音樂作品,其餘詞曲創作均由王菲一手包辦。幕後編配制作上的BANDSOUD風格簡化一切煩瑣的的器樂鋪陳。中文流行音樂詞作往往左右著作品的重心,《浮躁》卻刻意淡化作品中詞作的地位,僅以标題叙述歌曲情境,歌曲吟唱則用簡單重複的音節強化标題模繪的況味,于是成就了這張完全由“意識”或“潛意識”主導的概念專輯。
雖然王菲在創作形式上無限接近窦唯的創作風格,但王菲的駕禦将京式小調的轉音融合于英倫搖滾之中,鄧麗君、COCTEAUTWINS、窦唯……王菲奔逸絕塵的悟性使得她能把深刻影響她的歌者的靈魂化合。而COCTEAUTWINS度身創作的兩首作品在整張專輯中并爲顯得突兀,反與王菲自己的創作水乳交融。林夕與黃偉文,香港樂壇兩大詞作高手爲王菲填下《分裂》與《掃興》,在文學性與意象表達上的完美結合更爲專輯生色。王菲自己的詞作,更是即興色彩濃厚的詩性作品。
96年是王菲相對較爲低産的一年,整年隻推出一張專輯,一張EP,而這張《浮躁》就成了王菲迄今最傑出的專輯。專輯充滿音樂品位與詞作意象上的興奮點,在工業化的今天,唱片作爲一種商品,能像這張唱片一樣做到盡量少考慮唱片的商業因素,做一張反映自我的,真實的,充滿誠意的流行音樂作品,就是值得喝彩的了。而王菲作爲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流行歌手,在這張唱片中走到了商業的背面,又獲得了慣性化的成功,這又引證了那句老話——藝術的成功歸根到底都是個人魅力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