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簡介:
2016年1月8日,69歲的大衛•鮑伊發布了《黑星》。兩天後,也就是1月10日,他去世了。《黑星》是鮑威送給世界的告别禮物,是一篇自我贊頌,暗示着神聖,陶醉于世俗。《黑星》是一張概念專輯,但它的概念還沒有命名,或者說它本身是無法命名的:面對死亡,生活在它的陰影裏。在這張新專輯《鮑伊大提琴交響樂:黑星》中,富有遠見的大提琴家瑪雅•貝瑟(Maya Beiser)和作曲家兼指揮家埃文•齊柏林(Evan Ziporyn)向鮑伊及其影響緻敬。沉浸在這令人驚歎的音樂中,生活在其中,體現在其中。鮑威的4個八度音域與大提琴幾乎完全匹配,使之成爲完美的主角樂器。貝瑟和齊柏林将整張專輯重新創作爲大提琴協奏曲,由齊柏林爲貝瑟安排獨奏。在管弦樂隊的伴奏下,瑪雅•貝瑟變換了她的大提琴——她前一刻是歌手,後一刻是首席吉他手,她喚起了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精神,但從未停止做自己。即使在這些器樂版本中,歌詞和它們的含義也萦繞在音樂中,盡管它們并不存在,很像第一首歌中的“靈魂”形象:消失了,但卻留下了痕迹。
藝術家簡介:
作曲家、單簧管演奏家和Kenan Sahin傑出的音樂教授埃文•齊柏林(Evan Ziporyn)對多種音樂形式做出了貢獻。他的作品由克羅諾斯四重奏、琵琶大師吳曼、鋼琴演奏家薩拉卡希爾等人演奏,收錄在許多唱片中,包括《影子爆炸》(2003)和《這不是單簧管》(2001)。自1987年在印度尼西亞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以來,他一直參與巴厘佳美蘭(亞洲打擊樂團)的工作;1993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創立了佳美蘭•加拉克•蒂卡(Gamelan Galak Tika)。自1987年以來,他作爲作曲家和獨奏者與Bang On a Can合作,并作爲表演者與保羅•西蒙和史蒂夫•賴克等人合作。1990年,他以助理教授的身份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并于今年早些時候成爲音樂與戲劇藝術系的系主任。他還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88-1990)和耶魯音樂學院(1997-99)任教。
瑪雅•貝瑟(Maya Beiser)是美國大提琴家、表演藝術家和制作人,居住在紐約市。她的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阿根廷人,她在以色列的一個集體農場裏長大,畢業于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波士頓環球報》稱她爲“大自然的力量”,《紐約客》稱她爲“大提琴女神”,《華盛頓郵報》稱她爲“前衛大提琴界的女王”。Beiser是2015年美國藝術家傑出音樂研究員,也是梅隆大學藝術、科學與技術中心的首位傑出訪問藝術家。
Jamshied Sharifi是美國作曲家和音樂家。他出生在堪薩斯州的托皮卡,父親是伊朗人,母親是美國人。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接觸過爵士樂和中東音樂,母親則接觸過歐洲古典音樂和教堂音樂。他在五歲時開始學習古典鋼琴,很快就對音樂教學産生了渴望,并渴望即興創作。九歲開始學習吉他和鼓,十歲開始學習長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