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完成于1824年2月,于1824年5月在維也納首演。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演出結束時掌聲雷動,他卻無法聽到。奧涅格(Arthur Honegger)評論道:”貝多芬的失聰促成了他内在的成熟,有助于集中他的天才,把他從時代的無聊和庸俗中解放了出來。”
貝多芬在創作時,就想到“第九交響曲”或許也将會是他最後的一部作品,于是他幾乎将這部作品當作了自己的遺言。作品的終章,貝多芬用命運挑戰者的姿态創作了《歡樂頌》,總結自己曆經苦難的一生。
指揮家簡介:
布魯諾·瓦爾特 (Bruno Walter,1876年-1962年),原名布魯諾·施萊辛格(Bruno Schlesinger),美籍猶太裔指揮家,鋼琴家和作曲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布魯諾·瓦爾特出生于德國柏林一個猶太家庭,9歲即作爲鋼琴獨奏家登台亮相。
1894年, 他在漢堡歌劇院擔任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助手,并一直追溯馬勒到維也納,随後開始了他的國際演出生涯。在馬勒逝世後,馬勒的兩部著名遺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與《第九交響曲》的首次演出均交由他指揮。
1933年納粹上台後,瓦爾特遷居奧地利。在1938年所謂的“德奧合并”之後他不得不再次流徙,輾轉法國後遷居美國。在美國期間,他指揮了很多著名樂團。1941年至1959年間,他出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指揮。二戰後,瓦爾特數度重返歐洲演出。1962年,瓦爾特因心髒病發作病逝于美國。
藝術團體簡介:
威斯敏斯特合唱團(Westminster Choir)被《美國唱片指南》雜志譽爲“合唱的黃金标準”。作爲美國負有盛名的斯波萊托藝術節(Spoleto Festival USA)常駐表演團體,威斯敏斯特合唱團自1977年開始,已奉獻多場音樂會及歌劇合唱演出。
從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到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從阿圖羅(Arturo)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和皮埃爾·布勒茲(Pierre Boulez),從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v)到古斯塔沃·杜達梅(Gustavo Dudamel)——與樂團合作的藝術家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指揮大師。
此外,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裏德分校的學院)也是合唱團藝術活動的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