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介紹:
比利時的單簧管演奏家安妮琳·範沃(Annelien Van Wauwe)攜手法國裏爾國家交響樂團及其總監Alexandre Bloch,在唱片《美麗時代》(Belle Époque)中重現了古典音樂的光輝歲月。
該專輯重拾19、20世紀之交法國古典音樂的寶藏,包含了如德彪西(Debussy)的《第一狂想曲》(Première Rhapsodie),皮爾納(Pierné)的《舞蹈前奏曲》(Canzonetta),和維多爾(Widor)的《引子與回旋曲》(Introduction et Rondo)等經典之作。
《美麗時代》還收納了一些足以體現時代精髓的作品,如由勃拉姆斯(Brahms)創作、盧西安諾.貝裏奧(Luciano Berio)編曲的《單簧管奏鳴曲1号》(Clarinet Sonata No.1, Op.120 in F mino),以及巴黎當代作曲家曼佛雷德·特羅亞恩(Manfred Trojahn)之作“Rhapsodie pour clarinette et orchester”的世界首演錄音。
在錄制了“Bizet’s Les Pêcheurs de perles(2018)”,并加冕“金色音叉”獎後,這是她發行的第二張PENTATONE專輯。
藝術家介紹:
安妮琳·範沃(Annelien Van Wauwe)出生于1987年,8歲開始單簧管,先後在Hamme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7歲時進入呂貝克音樂學院,師從薩賓·梅耶(Sabine Meyer)。她以富有表現力、抒情且誠摯的表演而聞名,被認爲是當代最受矚目的女性單簧管演奏家。
範沃曾在都靈國際Marco Fiorindo比賽(2004年),布魯塞爾Dexia Axion經典比賽(2005年)和奧登堡國際音樂比賽(2007年)等國際大賽上獲獎。她還是弗萊堡單簧管國際比賽(2009年)、奧迪莫紮特羅韋雷托國際比賽第六屆(2012年)、裏斯本國際單簧管比賽(2012年)和ARD國際音樂比賽的冠軍。2015年,在BBC新一代藝術家計劃中,範沃被評選爲“BBC藝術家”。2018年,安妮琳·範沃獲得了著名的Borletti-Buitoni資助獎金。目前,安妮琳·範沃任教于安特衛普音樂學院。
作曲家介紹: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1918年),法國作曲家。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将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以後的作曲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曼佛雷德·特羅亞恩(Manfred Trojahn),德國當代作曲家,1949年出生于克雷姆林根。他曾獲得斯圖加特青年作曲家獎(1972年)、國際作曲家獎(巴黎,1978年),斯普倫格爾音樂獎和漢諾威獎(1980年)等衆多獎項。特羅亞恩的作品被衆多頂尖管弦樂團和器樂獨奏家演奏。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音樂劇在特羅亞恩的作品中亦占據了重要地位。
亨利·康斯坦特·加布裏埃爾·皮爾納(Henri Constant Gabriel Pierné,1863年-1937年),法國作曲家、指揮家、管風琴家。皮爾納的作品風格優美清澈,善于表達細膩的情感,亦常有崇高深邃和诙諧幽默的成分,對各種樂器的使用都有深刻的理解。
夏爾·馬利·維多爾(Charles-Marie Widor,1844~1937),法國管風琴家、作曲家。維多爾幼年從父親學琴,天資非凡。1960年起,維多爾在裏昂任教堂管風琴師,并在各地巡回演出,70年代開始創作。他寫有10首交響性管風琴曲,音色多變、織體複雜,技巧要求極高,充分發揮了樂器的豐富性能,被稱爲“管風琴交響樂”的創始人。
約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1897年),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鋼琴曲、室内樂、交響曲及合唱曲,出于自身的音樂審美觀,他對樂曲的形式與結構有着非常執着的堅持和精細的規劃,他作品中的思想與結構直接影響了許多作曲家,其中包括他的崇拜者、無調性音樂創始人勳伯格及其後的序列主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