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e小調第四交響曲, Op.98,是勃拉姆斯的最後一部交響曲。勃拉姆斯在完成第三交響曲的一年後,于1884年開始在莫蘇什拉格創作這首曲子,當時在奧匈帝國。它于1885年10月25日在德國梅甯根首映。
藝術家簡介:
查爾斯·明希(Charles Munch 1891-1968),法國指揮家,自幼随身爲小提琴家的父親學小提琴,後入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随普菲茨納學作曲。畢業後到柏林,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弗萊什爲師,一次大戰結束後,回母校任小提琴教授,同時擔任斯特拉斯堡樂團的首席小提琴。1925年後任萊比錫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格萬特豪斯樂團首席小提琴。1932年在巴黎首次登台指揮,開始指揮生涯。1938年起任巴黎音樂學院樂團常任指揮,1949年接替庫塞維茨基,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直至1962年,1951-1962年任伯克郡音樂節的音樂指導,1962年辭去波士頓交響樂團職務後回歐洲,1967年起任巴黎管弦樂團指導與常任指揮,直至1968年在該團巡回演出時逝世。明希德指揮風格追求自然、柔和與精緻,在和諧的韻律中體現豐富的表情變化,雅緻而耐人尋味。小澤征爾對他的評介是:“出神入化的管弦樂色彩控制能力”、“能将音樂色彩精雕細磨得閃閃發光”。他是“法國音樂指揮權威”,尤其是柏遼茲與拉威爾作品的權威诠釋者。
作曲家簡介:
約翰内斯·勃拉姆斯(英語:Johannes Brahms,德語: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漢堡,逝于維也納,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樂家庭。他的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音樂的領袖人物。一些評論家将他與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稱爲三B。勃拉姆斯一生雖然隻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爲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