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簡介:
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于1868年完成,借鑒了先驅海因裏希·許茨和J.S.巴赫的寶貴遺産。 在從德國聖經裏設計文本時,它有意偏離了天主教禮儀的模式,并以死亡和痛苦的搖籃歌曲的方式對死亡和最後的審判施加了悲傷而又極富安慰的冥想。
作品簡介:
《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是勃拉姆斯最長的作品。與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無論在内容或在音樂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開創一個全新的意境,更富于人性。這一作品是勃拉姆斯最偉大的聲樂作品,标志着他的音樂創作達到了一個頂峰,也使他在整個歐洲赢得了極高的聲譽。《德意志安魂曲》把合唱、獨唱與管弦樂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其創作靈感來源于亨德爾的複調音樂傳統。《德意志安魂曲》其實隻是個字面上的直譯,更準确的譯法應當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
音樂史上幾乎所有的安魂曲作品,一般都使用固定的拉丁文唱詞和相似的作品結構,爲天主教禮拜追思儀式而作。而在他的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完全摒棄了這個傳統。
勃拉姆斯生于德國北部的漢堡,長于新教家庭,是個虔誠的新教徒。他從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中摘錄經文編寫成了這部安魂曲的歌詞,将作品寫成了對自己失去的親人的紀念和個人的信念的表達。
整個《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見證。至親的親友相繼離世——特别是慈母和恩師舒曼的死——使他更痛切地經曆了“死陰的幽谷”,也更親切地體會到主耶稣的救恩。這也是爲什麽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移去了傳統安魂曲“憤怒的日子”“用火來審判世界”這類“戰搮的”和“恐懼的”唱詞;相反,神永生的應許帶來的“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則從樂曲的一開始,就被更多的強調。“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這永恒生命的信仰就是全曲的中心。
指揮家簡介:
丹尼爾·哈丁(Daniel Harding),世界著名指揮家。1975年生于英國牛津。17歲時毛遂自薦成爲指揮大師西蒙·拉特爾的助理指揮。19歲被克勞迪奧·阿巴多聘請擔任自己在柏林愛樂的助理指揮。首次登台即被英國皇家愛樂協會授予“最佳新人獎”。20歲便登上了柏林愛樂大廳的指揮台。28歲首度指揮維也納愛樂,29歲成爲倫敦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32歲接任瑞典廣播交響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