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簡介:
小提琴家弗蘭齊斯卡·皮奇(Franziska Pietsch)和鋼琴家Maki Hayashida展現了對巴托克宏偉的兩部小提琴與鋼琴協奏曲以及作曲家令人無法抗拒的《Romanian Folk Dances》的深刻個人解讀。弗蘭齊斯卡·皮奇最近獲得了ICMA(國際古典音樂獎)室内樂類大獎,她一直被巴托克的音樂所吸引,被其難以捉摸的本質所吸引,有時樸素的表面下隐藏着爆炸性的力量。她将巴托克的音樂描述爲“充滿激情、能量、力量,激烈的節奏,崇高的旋律,熱情、孤獨和憂郁”,并在兩首小提琴奏鳴曲的不同部分中展現了這些特質。
巴托克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局外人,這是弗朗齊斯卡·皮奇從她的人生經曆中體會到的。她在東德長大,在那裏她最初被追捧爲小提琴神童,但因其父親叛逃到了西方,她被她的導師和祖國抛棄。随後,皮奇全家搬到了西德,她的音樂事業也得以蓬勃發展,并入讀了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她與固定表演搭檔Maki Hayashida一起錄制了這張唱片,她們之間有着非凡的融洽關系。
巴托克的《第一小提琴奏鳴曲》創作于1921年,展示了他對一種已确立的形式的激進做法,幾乎将樂器彼此分開,使它們能夠分别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能意識到彼此,但有時又極度獨立。緩慢的樂章更加内省,巴托克對民族音樂學的巨大貢獻,民間音樂元素的影響在終曲中表現得很明顯。《第二小提琴奏鳴曲》(1922年)由兩個無縫樂章組成,和《第一奏鳴曲》一樣,這兩個部分都要求極高。1924年,巴托克寫信給他的經紀人說:“兩首小提琴奏鳴曲中的小提琴部分難度非常大,隻有一流的小提琴家可以演奏它們。”巴托克富有感染力的《Romanian Folk Dances》可以追溯到他職業生涯的早期: 1915年,這些作品由作曲家的好友、匈牙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佐爾坦·塞克利(Zoltan Szekely)爲小提琴和鋼琴改編,佐坦·塞克利還委托巴托克創作了《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藝術家簡介:
弗蘭齊斯卡·皮奇(Franziska Pietsch)來自音樂世家,在東柏林長大。她在五歲時接受了她的第一堂小提琴課。十一歲時,她在柏林的Komische Oper首次亮相,并作爲獨奏家與東德的管弦樂隊合作演出。作爲一名年輕的學生,她開始在柏林的漢斯艾斯勒音樂大學跟随Werner Scholz學習。直到她的父親在1984年逃到西德之前,她一直享受着政府的特殊支持。1986年,16歲的她在提交出境申請後,得以與母親和妹妹一起前往西德與家人團聚。後來,她入讀了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此外,她還參加了Wanda Wiłkomirska、Ruggiero Ricci、Herman Krebbers和Zakhar Bron的大師班。作爲獨奏家,她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各個國家留下了音樂足迹。她也曾與Antoni Wit、Arpad Joo、Moshe Atzmon、Julia Jones、Toshiyuki Kamioka、George Hanson和Cristian Măcelaru等指揮家合作舉辦過音樂會。從1998年到2002年,她是伍珀塔爾交響樂團的第一任首席,從2006年到2010年,她是盧森堡愛樂樂團的第二任獨奏家。她曾受邀擔任杜塞爾多夫歌劇院、法蘭克福歌劇院和科隆WDR的首席。
Maki Hayashida曾師從世界一流的教授,如巴黎國立呂埃-馬爾梅松音樂學院的伯恩哈德·林格森和漢諾威的卡爾-海因茨·卡默林。Maki Hayashida于1995年在法蘭克福的阿爾特歌劇院中以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作爲首次亮相曲目。她是許多國際獨奏比賽的獲獎者,包括著名的V.C. Righetti比賽第一名。除了參加豐富多彩的音樂會外,她還在杜塞爾多夫的羅伯特舒曼學院任教,并有幸獲得了日本文化部頒發的多個獎項。Maki Hayashida也被認爲是業内最多才多藝、備受追捧的室内樂手和歌曲伴奏者之一。對鋼琴和小提琴之間特殊關系的個人理解使她與著名的小提琴家邁克爾·耶爾登一起參與了多個成功的廣播電視節目和 專輯制作,包括前往迪拜、開羅和整個歐洲的巡回演出。繼這一成功的合作夥伴關系之後,Maki Hayashida自2018年以來一直與著名的小提琴家弗蘭齊斯卡·皮奇保持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