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價:
“卡普斯丁歡快的美式搖擺樂與施尼特克晚期浪漫主義的铿锵有力一樣,是一種不顧一切的個性表達。抛開陳詞濫調的時刻,節奏部、銅管樂和大提琴手之間的親密互動具有自發性,對于經常演奏爵士樂的即興演奏者來說,這是一個理想的載體。從光明到黑暗,施尼特克幾乎同時代的協奏曲(1986)打開了一個巨大的音場。”
——《BBC音樂雜志(BBC Music Magazine)》2020年12月
專輯簡介:
作曲家尼古拉·卡普斯丁(Nikolai Kapustin,1937-2020)的爵士樂、古典與現代的融合,最近成爲古典音樂會節目中令人興奮的元素。大提琴家埃卡特·朗格(Eckart Runge)十年前造訪莫斯科卡斯普廷時,作曲家把自己的大提琴協奏曲第一号作品85号的樂譜托付給了他。與他的第二首作品不同的是,這首曲子既沒有演奏過,也沒有錄制過。作品的活力将五彩缤紛的交響音樂與大樂隊傳統的美妙聲音、查理·帕克的精湛技藝與邁爾斯·戴維斯的室内樂親密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充滿活力的新的音樂語言。施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用他自己創造的迷人的、多風格的聲音世界,被公認爲20世紀的優秀作曲家,在他去世大約20年後,他的作品被永久地收錄在劇目中。這首大提琴和第一管弦樂團協奏曲是由慕尼黑市委托爲加斯泰格文化中心在1985/86年的落成典禮。
作曲家簡介:
尼古拉·卡普斯丁,蘇聯作曲家、鋼琴家。曾與早期的蘇聯爵士樂隊,如奧列格倫斯特雷姆樂團合作。他的作品(大部分是鋼琴作品)融合了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形式。于20世紀50年代獲得了爵士樂鋼琴家、編曲家和作曲家的聲譽。他曾是尤裏·索爾斯基大樂隊的成員,後來又加入了奧列格·倫斯特雷姆管弦樂隊。他的作品融合了古典鋼琴曲目和即興爵士樂的傳統,将爵士樂習語和古典音樂結構相結合。他的《老風格組曲》寫于1977年,作品28聽起來像是爵士樂的即興創作,但卻是模仿了巴洛克組曲,如巴赫的鍵盤組曲。他融合音樂的其他例子有《24首爵士風格序曲》,《24首序曲與賦格》,以及《奏鳴曲》。
阿爾弗雷德·加裏耶維奇·施尼特克(俄語:Альфре́д Га́рриевич Шни́тке):猶太裔蘇聯-俄羅斯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他的創作風格十分多樣,大部分作品明顯受到肖斯塔科維奇的影響,同時也采用磁帶音樂,序列音樂,拼貼音樂等技法,某些作品也具有新古典主義或神聖簡約主義風格。音樂常用尖銳極端的音響效果以表現現代人内心深處的精神沖突,許多作品感人至深。評論家認爲:“他能在音樂中描寫當代人的道德與精神之間的掙紮,以如此的深度和廣度,真是難以置信。”他後來改信基督教,他的信仰和神秘主義理念也影響了他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