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簡介:
彼得·馬泰(Peter Mattei)以出衆的歌劇天賦爲自己赢得了巨大的榮譽,并在衆多世界頂尖的舞台上出演唐·喬萬尼(Don Giovanni)、比利·巴德(Billy Budd)和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等複雜角色。在德國藝術歌曲節上表演的《舒伯特:冬之旅》中,他詠唱表達的角色依然是深刻的。
《冬之旅》依托于詩人穆勒(Wilhelm Müller)的詩歌,舒伯特另有一部作品《美麗的磨坊女(Die schéne Müllerin)》同樣取材于穆勒。
《冬之旅》中,詩人描繪出一個在愛情之路上困頓、進而背井離鄉的年輕人。年輕人前往荒涼寒冷的雪鄉,并經曆着周而複始的失落和孤獨。偶爾有希望向他投來短暫的一瞥,但不久後他又别無選擇地回到身邊不斷變化卻又毫無新意的自然景緻中——他竟在一片開闊的原野中被疏離和隔絕。
穆勒于1827年去世,享年32歲。同年,舒伯特開始創作《冬之旅》,次年,舒伯特也離開人世,他在去世前仍在修改該作品最後一章。
曲目列表:
- 01.No. 1, 晚安
- 02.No. 2, 風向旗
- 03.No. 3, 凍結的淚
- 04.No. 4, 凝結
- 05.No. 5, 菩提樹
- 06.No. 6, 淚泉
- 07.No. 7, 在河上
- 08.No. 8, 回眸
- 09.No. 9, 鬼火
- 10.No. 10, 休息
- 11.No. 11, 春之夢
- 12.No. 12, 孤獨
- 13.No. 13, 郵車
- 14.No. 14, 白發
- 15.No. 15, 烏鴉
- 16.No. 16, 最後的希望
- 17.No. 17, 在鄉村
- 18.No. 18, 風雨的早晨
- 19.No. 19, 迷茫
- 20.No. 20, 路标
- 21.No. 21, 旅店
- 22.No. 22, 勇氣
- 23.No. 23, 虛幻的太陽
- 24.No. 24, 老藝人
作品簡介:
《冬之旅》(Winterreise,D. 911,Op. 89)創作于1827年至1828年間,講述了失戀的主人公在冬季漫行時的所見所感。在24個樂章中,舒伯特着意刻畫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穆勒詩作中那個寂寞、孤獨、對現實不滿、追求渺茫理想王國又終不可得的苦悶靈魂。
“他離開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給财主的負心情人,一個人走在那一望無際的冬日曠野,望着朔風中的風信旗和冰封的河面,聽着風雪聲和郵車的叮鈴聲,避開林中的惡狗和不祥的烏鴉,觸景生情,感慨萬分。人間的冷漠和凄涼,再這裏得不到同情和憐憫,永遠是陌生人、流浪人。他要避開這浮華塵世,在飄忽的旅途中尋找内心的安甯。”
可以說,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它深刻的反映了作曲家所處的階層和同時代人的思想情緒。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優美詩句中的韻律和音調,使套曲蘊涵了無限的詩意。他遵循浪漫派“打破各種文藝門類界限”的主張,是音樂裏有戲劇、歌唱中有詩文。他還破除了古典的一些嚴格規範,根據詩的内容、韻律,在旋律、和聲、調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所創造,尤其是提高了鋼琴伴奏部分的表現力,使之不再僅僅外在地模拟形象和音響,而是生動地刻畫有自然環境烘托出來的人物的内心情感,從而使歌詞、旋律、伴奏融爲一個整體,本文所寫的《冬之旅》聲樂套曲就是打破壁壘的代表之作。
這部套曲原本爲男高音和鋼琴而作,但經後人改寫,其他音域的歌唱家也可演唱。在舒伯特身後,弗朗茨·李斯特等作曲家對于這部套曲進行了改編。并且,它還影響到了後世的一些作品,比如古斯塔夫·馬勒的《青年流浪之歌》。後人也試圖從這部套曲中解讀出舒伯特的政治訴求。
藝術家簡介:
彼得·馬泰(Peter Mattei,1965年生),瑞典歌劇男中音歌唱家,尤其以演唱莫紮特的男中音角色而聞名。 彼得·馬泰曾就讀于瑞典皇家音樂學院。1990年,他在斯德哥爾摩德羅特甯霍爾姆宮劇院首演了莫紮特的《假女園丁 (La finta giardiniera)》。1993年,彼得·馬泰曾在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指導的電視片《Backanterna》中飾演彭特烏斯(Pentheus)。1994-95年,他首次在哥德堡歌劇院演唱了莫紮特的《唐·喬瓦尼》。在同一演出季,彼得·馬泰在瑞典皇家歌劇院演出了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
馬泰的音樂會保留曲目包括門德爾松的《以利亞(Elijah)》、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安魂曲》、西貝柳斯的《卡勒瓦拉(Kullervo)》、馬勒的《少年魔角 ( Des Knaben Wunderhorn )》、巴赫的《受難曲》、亨德爾的《彌賽亞》、澤姆林斯基的《抒情交響曲》等。他還在BIS唱片公司發行過威爾海姆·斯丹哈默(Wilhelm Stenhammar)的男中音詠歎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