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簡介:
作爲基督教合唱傳統的主要部分,頌歌被最準确地定義爲宗教季節性歌曲,具有歡樂的特性,通常使用通俗的方言和方式歌唱。事實上,一年一度的聖誕頌歌儀式,更爲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本質上聖誕頌歌的起源并不來自于貴族。一些最經久不衰的頌歌曲調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甚至更早,最初是神聖的或世俗的,而田園曲調通常源于法國或德國,後者通常有輕快的節奏,經常在戶外進行演繹,這也與宮廷歌舞做出了明顯的區分。中世紀的頌歌,經常是關于世俗的主題,如耶稣誕生,聖母或聖尼古拉,通常喜歡用拉丁文或當地的方言編排簡單,容易記憶的演唱曲式。許多古代頌歌的手稿都有留存,最早的印刷版頌歌是卡克斯頓的學生溫金·德·沃德的詩集,1521年在英格蘭首次出現。宗教改革後,頌歌開始更傾向于現代的表達,1833年,威廉·桑蒂斯的影響深遠的《古代和現代聖誕頌歌》問世,維多利亞時代出現了其他有影響力的詩集,包括布拉姆利和斯泰納的《新聖誕頌歌》和《舊聖誕頌歌》,到19世紀晚期的複興運動,類似于那些與民歌和舞蹈有關的運動,積極保護了古老的口述頌歌傳統,使其免于滅絕。而現在,通過各種合唱專輯的錄音,頌歌得以延續至今。
指揮家簡介:
彼得·布雷納(Peter Breiner)的音樂才能是全領域的,覆蓋作曲、指揮、鋼琴和打擊樂演奏。彼得曾演奏和指揮過數百場音樂會和唱片錄制,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廣爲人知。他精通七種語言,曾主持許多關于音樂的電視廣播節目。1993年,他還曾擔任斯洛伐克電視台一檔脫口秀節目的主持人兼音樂總監,他同樣以記者的身份活躍在新聞界。從海頓和莫紮特的鋼琴協奏曲到他自己的原創,彼得十分偏好同時演奏和指揮。他曾與香港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的《藍色狂想曲》。他在各大唱片公司都有發行專輯,并在創立了Sympho Fun公司,主營電影配樂和其他古典樂的錄制。
樂團簡介:
伯恩茅斯交響樂團(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是英國最早的專職樂團之一。1893年由戈弗雷爵士(Sir Dan Godfrey, 1868-1939)創建于伯恩茅斯。1934年以前,一直由戈弗雷任首席指揮,此後的擔任首席指揮者包括格羅夫斯(Sir Charles Groves)、貝裏隆德、西格爾(Uri Segal)、巴爾沙伊、利頓等,1995年之後的指揮是克萊茲伯格(Yakov Kreizberg)。樂團早期主要在西南英格蘭地區演出。在克萊茲伯格的帶領下,樂團至阿姆斯特丹和維也納的音樂節上初次演出,随後又至美國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樂團有悠久和驕傲的錄音傳統,曾出版過許多唱片,最近則集中于英國音樂的唱片錄制方面。戈弗雷爵士還于1911年創辦了伯恩茅斯交響合唱團(Bournemouth Symphony Chorus),爲樂團的聲樂演出服務,但合唱團是相對獨立的團體,也出其他樂團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