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輯簡介: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作于1803-1804年,它的标題是“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原稿上的标題是“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爲拿破侖寫的。當初拿破侖對于貝多芬來說,是一個革命的理想,是現代普羅米修斯。但當貝多芬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時,他憤然撕掉了本來準備獻給拿破侖的扉頁,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兩部,是僅次于《第九交響曲》的超長作品,而在藝術成就上也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作品,從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爲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谑曲作爲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次公開演出,由貝多芬親自指揮。
指揮家簡介:
布魯諾·瓦爾特 (Bruno Walter,1876年-1962年),原名布魯諾·施萊辛格(Bruno Schlesinger),美籍猶太裔指揮家,鋼琴家和作曲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布魯諾·瓦爾特出生于德國柏林一個猶太家庭,9歲即作爲鋼琴獨奏家登台亮相。
1894年, 他在漢堡歌劇院擔任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助手,并一直追溯馬勒到維也納,随後開始了他的國際演出生涯。在馬勒逝世後,馬勒的兩部著名遺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與《第九交響曲》的首次演出均交由他指揮。
1933年納粹上台後,瓦爾特遷居奧地利。在1938年所謂的“德奧合并”之後他不得不再次流徙,輾轉法國後遷居美國。在美國期間,他指揮了很多著名樂團。1941年至1959年間,他出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指揮。二戰後,瓦爾特數度重返歐洲演出。1962年,瓦爾特因心髒病發作病逝于美國。
藝術團體簡介: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The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是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爲制作高水準唱片而專門組建的樂團。在20世紀50年代,它爲哥倫比亞一些最知名的指揮家和音樂家提供錄音主奏或伴奏。樂團成員包含獨立音樂家,也包含紐約愛樂樂團與洛杉矶愛樂樂團的成員。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是樂團的靈魂人物。在他的帶領下,樂團錄制了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和莫紮特的交響樂全集。
曲目列表:
- 1.I. Allegro con brio
- 2.II.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 3.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4.IV. Finale. Allegro mol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