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輯介紹: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作品68,是貝多芬于1808年創作的五樂章交響曲,于12月22日在音樂會上首演。這部作品模仿了自然,各樂章都有小标題,其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音響效果,對于交響樂形式和結構的開創性變革,都大大提升了标題音樂的地位。
該作品與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作于同時,但内容卻大不一樣。貝多芬天生愛好自然,曾花盡大半時間踏遍郊野。他頻繁地離開維也納,爲的是到偏遠的鄉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書信中說:“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岩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麽快樂啊!因爲樹叢、花草和岩石,都能給人以共鳴。”人們在他1803年的筆記本中找到了這樣的話:“河愈大,調愈沉”,說明他通過觀察自然汲取靈感。
《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他并不是首位以交響樂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有約瑟夫·海頓于1802年首演的清唱劇《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要更高一籌,使得全曲充滿了對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對心境的出色描摹。
藝術家介紹:
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猶太裔美國作曲家、指揮家、作家、音樂教育家和鋼琴家。伯恩斯坦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勞倫斯,生名“路易斯”,後于16歲時更爲現名倫納德·伯恩斯坦。1935年,入讀哈佛大學,師從瓦爾特·辟斯頓、E·B·希爾學習作曲,并于1939年畢業。随後進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41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并師從謝爾蓋·庫塞維茲基和弗裏茲·萊納。1943年,臨時替代生病的布魯諾·瓦爾特上台,指揮了施特勞斯《唐吉诃德》、舒曼《曼弗雷德》序曲、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米克羅斯變奏曲等作品而大獲成功,自此在樂壇上嶄露頭角。
當時他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号交響曲》“耶利米”、芭蕾舞劇《自由想像》、音樂劇《錦城春色》等。他自1943年起頻頻擔任紐約愛樂的客席指揮,後在1958年升任爲該樂團音樂總監,成爲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中,第一位獲得指揮國際級樂團殊榮的指揮家。他在任的12年間,開創了該團的黃金時代,後來成爲終身榮譽指揮,從此一舉确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
曲目列表:
- 1.I.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 Allegro ma non troppo
- 2.II. Szene am Bach. Andante molto mosso
- 3.III.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Allegro
- 4.IV. Gewitter, Sturm. Allegro
- 5.V. 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 Allegre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