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輯介紹: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演奏和錄制向來是件大工程,人們在這部作品中找尋到“追求世界和平、促進國家間交流互信”的意涵,作品中跳動的歡樂、美麗的神性閃光鼓舞着人類,沒有比《歡樂頌》更适合用作歐盟盟歌的音樂。
在德國,Leipzich Gewanthous樂團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年底演奏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希望世界和平與自由。此後,這個樂團每年年底都會演奏《第九交響曲》。在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有在12月30日和31日演奏《第九交響曲》的傳統。這部交響曲慷慨豪邁,凝聚人心,非常适合在年底辭舊迎新,寄語美好的明天。
在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的指揮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再次錄制了這首偉大的合唱交響。衆多優秀的器樂和聲樂家在此集結,傑出地诠釋了這部作品。此外,這張專輯還标志着指揮家海廷克最後一次執棒BRK交響樂團。2019年2月,海廷克在德國慕尼黑指揮了兩場音樂會,同年3月4日,他慶祝了自己的90歲生日,并宣布退休。2021年10月21日,這位偉大的荷蘭指揮家伯納德·海廷克在家中與世長辭,享年92歲。
媒體簡介:
“海廷克對偉大的《第九交響曲》理解深刻,在他的指揮下,樂團的演奏有着難得的生動和清晰。卓越的四重奏和特征鮮明的管樂演奏配置精巧,這種現代形式的演繹在當今并不罕見,隻是對一位90歲的指揮家來說,這幾乎是一種‘犯罪’,可見海丁克在他的謝幕演出上付出了巨大勇氣。”
——《星期日泰晤士報》,2019年12月8日
作品簡介: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完成于1824年2月,于1824年5月在維也納首演。當時的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演出結束時掌聲雷動,他卻無法聽到。奧涅格(Arthur Honegger)評論道:”貝多芬的失聰促成了他内在的成熟,有助于集中他的天才,把他從時代的無聊和庸俗中解放了出來。”
貝多芬在創作時,就想到“第九交響曲”或許也将會是他最後的一部作品,于是他幾乎将這部作品當作了自己的遺言。作品的終章,貝多芬用命運挑戰者的姿态創作了《歡樂頌》,總結自己曆經苦難的一生。
藝術家介紹:
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1929年3月4日-2021年10月21日),生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年輕時曾擔任荷蘭廣播愛樂樂團小提琴手。在師從萊特納培訓一年之後,1955年便當上了該樂團指揮,四年後成爲首席。1967年受聘出任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69年升任藝術總監直至1978年。自1961年起海廷克便是北歐首屈一指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的主要領導者,30多年來他和這個樂團都極爲活躍,音樂會演出和唱片錄音成果豐碩,他們錄制的貝多芬交響曲和協奏曲全集、李斯特交響詩全集,尤其是德彪西樂隊作品全集和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都是愛樂人士樂于稱道的佳作。2002年,他成爲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世界上曆史最悠久、排名最高的管弦樂團之一。他還曾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一直持續到2004年。2015年被任命爲歐盟青年管弦樂團的桂冠指揮。
曲目列表:
- 1.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 2.II. Scherzo. Molto vivace – Presto
- 3.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 4.IV. Finale. Presto – Allegro as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