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介绍:
《D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Cello Sonata No. 1 in D minor, Op. 109)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黑暗时期。那时,福雷最小的儿子在军队中参战,从奏鸣曲中不难听出作曲家身为父亲的焦虑。《G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117)创作于1921年3月至11月之间,那段快乐的时光在音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樊尚·丹第(Vincent d’Indy)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他称赞福雷的音乐在保持“年轻而纯粹”的同时,拥有着“成熟的掌控”。《B小调第13号夜曲》(Nocturne No. 13 in B minor, Op. 119)是福雷在最亲密的朋友卡米尔·圣-桑去世后完成,这也是福雷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伟大的法国钢琴家依凤·蕾菲布(Yvonne Lefébure)曾写道,“这部作品的抓力如此强大,它是唯一一个任何音符都不可以被更改或删减的作品”。专辑以《D小调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in D minor, Op. 120)结尾,乐曲富含戏剧性的时刻,但同时又拥有一种轻松而流畅的宁静。
艺术家介绍:
克里斯蒂安·波特拉(Christian Poltéra)是他那一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提琴家之一,他的表演专注于音乐:没有太多的手势,他揭示了作品的本质。独特的音色是他诠释的特色,巧妙地适应了时代和风格。早在很小的时候,瑞士的基督教徒波特拉就选择了大提琴。一位年长的同学向他介绍了大提琴,从此大提琴的声音就与他形影不理。20岁开始与南希·查马琴科(Nancy Chumachenco)学习,随后在萨尔茨堡和维也纳与鲍里斯·佩加门斯奇科夫(Boris Pergamenschikov)和海因里希·希夫(Heinrich Schiff)学习。2004年,他被授予Borletti-Buitoni奖,并被授予“BBC新一代艺术家”的称号。两年后,他成为了“后起之秀”,在欧洲各大音乐厅向观众展示自己。著名管弦乐队的邀请使他周游世界。20曾与格旺豪斯特莱比锡、洛杉矶和奥斯陆交响乐团、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奥切斯特巴黎交响乐团、德国交响乐团-奥切斯特柏林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圣塞西莉亚罗马乐团、德国不来梅乐团、Tonhalle交响乐团苏黎世联盟共同演出,合作的指挥家包括里卡多·切利、克里斯托弗·冯·多纳伊、伯纳德·海金克、约翰·艾略特·加迪纳、帕沃·雅维和安德里斯·尼尔森。
凯瑟琳·斯托特(Kathryn Stott),英国女钢琴家,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其演奏生涯,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FAURe钢琴曲的权威演绎者之一。1958年出生,先毕业于梅纽因音乐学校,后来随梅纽因的妹夫路易斯发·肯特纳和拉威尔生前唯一的嫡传弟子维拉多·佩勒米特学习演奏,最后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20岁时参加1978年里兹国际钢琴比赛,获第5名。虽不算大师,却也非常活跃,以擅长演奏法国作曲家作品而闻名。她因在Hyperion唱片公司灌录一系列佛列钢琴作品集,获得了留声机大奖。1995年,她主持了曼彻斯特的佛列作品国际音乐节,并被法国政府任命为艺术总监。她灌录过的唱片还包括拉赫玛尼诺夫、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她常常和马友友等联袂到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地演出室内乐。
评论0